您的位置 首页 经验分享

礼泉有个“望母塔”

薄太后塔又名“望母塔”,位于礼泉县烽火镇徐家村以南。随着岁月流逝和战乱的破坏,旧塔早已毁损。现存的塔是唐代文宗皇帝太和八年大兴佛教之时在原地所建。睹物思人,虽然汉代旧塔已不复存在,但薄太后和“望母塔”的故事却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地有民谚:礼泉有个顶天寺,把天磨得咯吱吱。礼泉有个薄太后塔,离天只有丈七八。
  提起薄太后,说来颇有些话长。西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年轻时颇有姿色,吕后嫉妒,汉高祖刘邦无奈,将其安置于薄太后村(今礼泉县烽火镇徐章村)。刘恒即位后,多次请母还宫,薄太后因终生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厌倦了宫廷的尔虞我诈,所以不愿回宫。文帝无奈,只好在太后居住地建一高大木塔。他若思念母亲,便登高北望,见塔如见亲娘。因此,该塔又叫“望母塔”。至今,“望母塔”三字仍赫然书于该塔北门之上。
 薄太后生在东南沿海,她将种棉、麻等技术手把手教给徐章村的村民。她白天在田间教村民务棉,夜晚教村妇、姑娘纺织、刺绣。冬天,北风凛冽,薄太后又教村民在池塘里染布。薄太后在村民的保护下多次躲过吕后的追杀,因而和当地的群众鱼水情深“三村、五社”的村民,亲切地称呼她为“姑婆”。薄太后患病,村民们争先恐后采药送来,村民煎药,感动了年幼的刘恒,他流着热泪从乡亲手中接过草药去煎熬。药熬好后,还亲自尝药热冷,这就是二十四孝中“文帝尝汤”的故事。  由于受母亲的影响,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以农为本,鼓励耕种。为了纪念乡邻的恩德,文帝刘恒诏令更徐章村村名为“薄太后村”视为舅家。为了满足舅家人怀念薄太后的愿望,汉文帝御赐一副銮驾给薄太后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是薄太后的诞辰,人们总要抬着薄太后的銮驾游行。
 站在塔前,塔檐梢吊挂的铜铃,随着清风徐来,叮当作响。进入塔内,有红漆转角木梯,状若蛟龙绕柱,直通塔顶。仰视塔内,如金冠在顶,通明透亮,充满空灵之气,颇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神圣气氛。登塔远眺,北方的九嵕山连绵起伏,清晰可见,使人产生“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之感慨。
 “可佩也太后避难苦教贵子;可贺哉荣继汉统天下太平”。这副贴在塔上的对联,表达了群众对薄太后的怀念之情。令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不知何年何月,“望母塔”从当中裂开。起初人们不大在意,没过几天,中间竟然裂开一道大缝。早晨站在西边,可以从裂缝中看见太阳升起;傍晚站在东边,可望见夕阳自塔缝中沉落。裂缝一天天增大,塔身一天天倾斜,闹得村里人日夜不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老汉,挑着担子在村里走来走去,口里吆喝着:钉大活来!钉大活来!一人跟他打趣,指着场畔里一只破了的石碌碡说:你要钉大活,就钉这只碌碡吧!老汉嘿嘿一笑说:太小、太小!有人又指着村口一个大石碾盘说:这个石碾盘从中间一破两半,坏得久了。你可能钉?老汉还是笑着说:太小、太小!众人见他出言不慌不忙,觉得稀奇。一个人猛一抬头,看见了裂缝的“望母塔”,就说:你真有本事,就把这裂开的塔身钉在一起。老汉一听,眉头一展说:好吧!各位都回去端一碗水来,等我饮水止渴之后,好去干活。人们急忙回家端水,当人们端着水,刚跨出家门时,只听见塔顶上“当当”两声。众人跑到塔跟前一看,那个老头早不见了踪影,而在塔下第二层西面正中的卷拱上,钉了一根大铁扒钉,塔身的缝隙也合拢了。  听完这段“神仙钉塔”的美妙传说,我不由得会心一笑,在笑过之余,却又忍不住浮想联翩起来……
作者简介:
李昌锋, 生于礼泉,从军青海。曾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国防报》、《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辽宁青年》等多家报刊、杂志刊稿。曾获搜狐网2014“回家”征文二等奖;2014“黄帝”主题文学作品征集三等奖等。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按下面二维码,添加公众微信号“壮美昭陵”将有更多人分享文化艺术之美!这是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原创精品交流推广平台,欢迎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关注、踊跃投稿。您的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故事、书画、雕塑、剪纸、音乐等艺术精品,都在投稿之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