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韬奋,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温馨提示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谨将刊登于《江西画报》1989年第1期的《韬奋,新闻界的一面旗帜》一文,在公众号推送,有兴趣的亲们可读读。
曙光在望的1944年,他才49岁,那是人生的太阳正午之时啊!然而,他却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不再的遗憾,病逝于上海,告别了满目疮痍的河山和苦难深重的人民。邹韬奋,这中华民族的一代精英,在黑暗中国黎明前的陨落,数不清有多少人为之痛惜。他的遗嘱要求:“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黄河灼热的土地,拥抱着这堂堂七尺丈夫,中国共产党将庄严的党旗,覆盖着他不朽的身躯。
韬奋,江西余江县人,我国杰出的新闻战士,著名政论家,出版家。还是在很小时,他读了名记者黄远生的“北京通讯”,便萌发了要当新闻记者的念头。在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他进入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1926年10月接办了该社创办的《生活》周刊。从此,他在新闻和出版领域,一展才华,尽露锋芒,与旧中国这个“瘟神”进行着英勇的斗争。
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是黑夜里的一束灯光,是沙海里的一片绿洲,是窒息里的一团生气。它唤醒民众,揭露腐败,鼓舞斗志。翻开《生活》,我们便可看到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鲜明立场。韬奋宣称,《生活》应当“反对少数特殊阶级剥削大多数劳苦民众的不平行为”,应当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鹄的”起推动作用。1933年底,《生活》被国民党政府密令查封,韬奋也因“爱国有罪”,列入特务暗杀名单,被迫流亡异国他乡。他主持《生活》近七年,使这个不曾被人注意的小刊物,风行于海内外,正义的火光,映照四方。之后,他又经历了两度流亡生涯。雪压松更挺,霜重梅益香。他不改初衷,不屈不挠,像杜鹃啼血一般,为着民族解放事业,为着中国的灿烂未来,不息地呐喊着,不停地擂动着战鼓,不倦地草写着檄文。
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凿刻着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5月,沈钧儒、邹韬奋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与红军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这呼声犹如一声霹雳,炸响在坚持卖国内战的国民党政府上空。11月,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7人被捕入狱。邹韬奋虽身陷囹圄,却斗志弥坚。面对迫害,口诛笔伐。在狱中,他为自传《经历》一书题诗云:“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在法庭上他痛斥卖国投降的检察官之流,宣传爱国真理。在狱中,他还写成了《萍踪忆语》《读书偶译》等书。他是逆流中的船,荆棘中的花。
韬奋等人于1932年创办的生活书店,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了许多宣传抗日、启发进步的书刊。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过生活书店这架播种机,传向了四面八方。生活书店,这人生的驿站,将多少人送上了通往光明正义之路!
打开《韬奋文集》,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伟大的身影,可触摸到一颗赤热的心。他一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真实而深刻地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来自下层的呼声。他非常重视报刊的言论,曾说自己办刊的经验是抓一“头”一“尾”。“头”是言论,“尾”是答复读者来信。他的功绩在于能就日常的事情中,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从而帮助、引导、唤醒民众分清是非。在刊物上设立读者信箱,这是他所办刊物的一个共同特点。这样,他就把自己和读者打成了一片,融成了一片。
韬奋,我国新闻出版界的一面旗帜。他英年早逝,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历史却摄下了他的脚印。沿着这脚印,我们便可采掘到他丰富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这,正是我们读不完、享不尽的大书。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