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古代的最高学府叫国子监,也称为太学。《礼记》中记载,“大学在郊”。这句话是说,大学在国都的郊外。这说明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重视教育,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可以称为贤者的有七十二位。这段介绍,说明了春秋时期的教育规模。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太学,当时太学中的学生接近三千人。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时期,太学招生突破万人大关。
东汉时期,太学的规模继续扩张,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学。到了汉桓帝时期,太学招生突破三万人。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教学情况。
到了隋朝,太学改称为国子监,此后国子监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到了现代,北京国子监被保留下来,成为文化旅游胜地。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忽必烈主政期间,历经明清两代,共有近七百年历史。国子监的大门叫太学门,从太学门进去是一座牌坊,过了牌坊是一座圆顶建筑叫辟雍。
辟雍原本是周天子设立的太学,自从汉代以后,历朝历代延续了周朝的叫法。辟雍的周围有水池,前门有便桥。国子监的重要典礼都要在此举行。
穿过辟雍,也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建筑叫彝伦堂,这是国子监中的大讲堂。辟雍和彝伦堂有等级上的差别,比如皇帝巡游国子监的时候,往往在辟雍召见学生。
从太学门到彝伦堂这条中轴线两侧分别是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等学习教室。从国子监的建筑布局就能看出来,皇帝会光临的地方最为重要,其次是大礼堂,这些建筑都是正房。
至于学生平常只能在厢房上课,即便是贵为天子门生,也要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国子监中的学生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分班上课。
学生进入国子监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经过考核合格后,还可以学习经史著作。
国子监的学生们需要经常面对考核,每次考核成绩最好的积一分,成绩在平均分以上的积半分,至于其他学生没有分数。
当某一个学生的积分够八分了,那么他就可以毕业了。国子监毕业的学生,有两条出路,他们既可以参加科举,也可以出任基层官员,比如县丞之类的小官。
了解了古代的最高学府之后,有一种感觉。还是现代的大学教育更加科学一些。无论是在教学环境还是教学内容上,现代的教育体系更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拓展阅读
康熙为什么六下江南,当然不是为了寻找韦小宝亡国之音,南陈名曲《玉树后庭花》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他是友好的使者转徙江湖,终生未仕,南宋文人姜夔如何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有人说风流妍美,有人说充满“奴性”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