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崔雪莉去世一年:为什么这个世界依然不愿意放过她?

当雪莉走后,全世界都开始爱她了吗?
虽然粉丝一直呼吁“不要再消费雪莉“,但不管是出于“消费”的目的还是纪念也好,关于雪莉的纪录片还是推出了。

韩国电视台MBC前段时间放送的《雪莉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时长不足60分钟,几乎算“百科”式地讲述了这位年轻女孩从踏进星途和正盛时陨落的过程。

它用几个雪莉最受争议的话题开头,试图进行更深刻的追问:

在纪录片中,MBC电视台采访了雪莉的母亲、好朋友、前男友,粗略呈现了雪莉短暂而有争议的一生。但他们也因为出镜时没有流泪而遭遇韩国网友的指责——“他们本来可以做点什么的”。
于是,仅仅过了5天,MBC就宣布全面关闭“回看”功能。理由是“为了避免二次伤害”。
雪莉死了,但加害者还活着
时隔300多天再次看到雪莉的影像,她在镜头前笑着眯起眼睛,如同一只迷人的猫:
“大家好,我是崔真理,‘雪莉即真理’的崔真理。”
笑容明朗,恣意灿烂,她还是那个大家都喜欢的“人间水蜜桃”。

从外人的视角来回顾,雪莉25年的人生里,星途真的不要太顺。
11岁作为童星进了SM公司,几乎从小被宠到大,别人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的好牌,全都被塞到了她的手里。

小小年纪就离开了父母开始宿舍生活,从演员转到爱豆,恋情曝光,退出女团,及至后来很多网友都见过的社交网络自我放飞时期。
纪录片把这些内容罗列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雪莉,从拍摄手法上来说,既让观众感到熟悉,但却也同样模糊。

可惜的是,纪录片并没有没尝试从心理的角度心理医生要做的事,只是把雪莉身上的话题点不断引爆,就又在观众中引起了又一波讨论。
即使请到了雪莉的母亲出镜讲述,以达到纪录片所需要的的情感浓度,但播出在镜头前的表现和发言也是受到一波非议。

所以,作为一个始终和雪莉保持着距离的旁观者,氧叔似乎理解了粉丝的心理:围绕这个女孩展开的舆论风波,似乎总是充斥着恶意和无奈。
在看过纪录片之后,关于让雪莉最终选择自杀的诱因,无外乎是以下几个:
家人的冷漠对待
恋情的波折
公众人物所需要承担的压力

但氧叔发现,雪莉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女性都会承受的问题。只是多种典型问题全部都集中在她身上,尤其显得突出。在独自一人默默承受之后,要么等待着逐渐消解,或者在某一天爆发。

把她推向深渊的诱因
纪录片里关于雪莉和母亲关系好坏其实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但寥寥几笔暗示,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父母离婚后,跟母亲一起生活的雪莉早早就开始工作,却很少表达自己的需要。她在日记中写道:

片中有一段她在综艺节目里和曾经是室友的Tiffany聊起同宿舍的往事,提起对方对自己的照顾,立刻就红了眼眶。可能雪梨对女性长辈的这种情感依赖,更容易投射到同事身上,而不是亲生母亲。

她真正自杀身亡的这次,母亲接到经纪人的电话听闻她自杀,风淡云轻地问“没事吧”。在这位母亲心里,女儿曾经自杀抢救回来了,再次自杀也不是什么大事。

而她们之间最大的问题,还是和钱挂钩。成年之前雪莉赚的钱全部都是母亲管,长大后因为想要自己管理财务就被愤怒的母亲直接提出断绝关系。
母亲其实可以看作是雪莉原生家庭的缩影,没有爱,只有疏离和利益。

另一个导致雪莉自杀的原因,还有当初超大规模被网友网暴,原因是雪莉不穿内衣和很多被认为有性暗示的照片、行为。

2013年,雪莉和大她14岁的崔子爆出恋爱消息。舆论炮火连天,母亲极力反对,随后母女关系破裂。
这里有2个背景:一是在当时的韩娱圈,爱豆恋爱是红线。不仅危害自己,也会连累团队成员;二是崔子的年龄过大,两人发布的亲密照引发“不伦联想”攻击。

雪莉情绪的雪崩似乎就是从此时开始的。比如在SNS上发布看似“玩得很开”的照片,并且她在这些照片中也常常以“no bra”出现。

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接着出街不穿bra,自带激凸的照片,公然引起众议。

铺天盖地的舆论都指向了她,雪莉表示完全无所谓:怎么了?我觉得自然挺美啊。

作为一个早期定位为清纯甜美邻家的爱豆,她后期的画风确实变得太快。这种巨大的落差不被接受,是一个主因。但深层次来看,是大众接受不了雪莉这个个体突然的自我反叛。

放飞自我分明是她最后的挣扎。但雪莉每一次自我的出逃,都被舆论和现实一次次打回原形。

歌手Tiffany也在纪录片中谈及:“不管去哪里,只要看到留言、被拍到照片、都会成为热门话题,所以就会感觉很累,雪莉也才刚刚20岁”。

生前的雪莉曾公开喊话:“观众朋友也请疼爱我一些吧,记者们请疼爱我一些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雪莉不穿内衣、行为放荡的批判,网络上反应最大的群体并不只是男性。实际上这种对于女性的苛求,往往来自于女性。

如果我们拿前几天美队演员Chris Evans不小心泄露的果照来做对比的话,同样和性和身体挂钩,作为男性的他得到的礼遇无异是海啸式的。
但只是没有穿内衣并没有裸露的雪莉,得到的评判为什么截然不同?

不断重复的历史
1935年3月8日,红极一时的演员阮玲玉与一富商坠入爱河,但后来才得知对方已有妻儿。
然而事发后,所有的舆论都将矛头指向不知情的阮玲玉,最终,绝望的阮玲玉留下一纸“人言可畏”的遗书后服药自杀,25岁香消玉殒。

84年后,同样25岁的雪莉离开了我们。在“人言可畏”这件事情上,不管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不曾改变丝毫。
雪莉离开后,全世界才开始“爱她”:大家纷纷感叹“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并且不约而同地怀念起那个不掩饰、不做作的雪莉。

但即使是如此,那些网暴过雪莉的人,在雪莉去世后同时着急着把雪花喷向新人。去年雪莉去世时,雪莉的好友,中国明星宋茜,因为没有及时在网上发布哀悼雪莉的微博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

正如当时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玄毅所言:“惋惜归惋惜,恶意是不会消停的。他们的思路,会从“不该死的死了”,瞬间滑向‘该死的怎么还活着’。“

在雪莉当初被舆论吞噬的时候,她曾不止一次的对着镜头吐露自己的心声:
“就算我真的很累,也没有人倾听,就是我一个人被留在这世上的感觉。”

金志旭是雪莉的贴身pd,当回忆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雪莉,他遗憾的说道:
“其实也能看出来她很累,也感觉的出来没睡好觉,但是没有再关注了。”

不仅是金志旭,Tiffany也说过这一点,她们相处的很好,甚至一直把雪莉当自己的妹妹看待。
他们都以为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但实际上还差一点。

差一点,或许就差那么一点点,他们就能走近她的心了。

我们知道,明星在选择做明星的那一刻,他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是一部分隐私就不可避免地会被拿到台前受大家议论,但仅仅是因为这样,就代表他们可以遭受无底线的辱骂和暴力了吗?

人们永远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也不知道自己随口的一句恶毒的话给别人带来的是什么。因为,刀没插向你,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疼。

在雪莉的一次访谈中谈到,她之前有想过起诉恶评者,但发现对方是大学生,怕被告后影响他以后生涯,所以就放弃了。
她还是太善良了。

早年陈凯歌拍摄的电影《搜索》,就是想借助这部电影告诉观众:网络暴力有时候比现实暴力更加可怕,更加杀人于无形。而作为每一个坐在键盘前的我们,能做的只有理性再理性。

从阮玲玉到雪莉,80多年过去了,舆论暴力还要加害于人,而由于网络的“去抑制性”,攻击性语言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变得张牙舞爪、凶狠暴戾。
另外一方面因为民众的“从众心理”。德国社会学家诺伊曼曾经提出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当某一事件产生,人们会默认随大流这种行为,依附于多数人的意见或看法。

知乎曾经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说雪莉:

史铁生曾说: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在渴望爱。
雪莉曾经那么卑微地向这世界呼救,只是得到更深的伤害。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