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琉璃河中学(琉璃河中学内的那座明代岫云观: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一百四十九)

琉璃河中学

令我一直纠结其名称读音的京南古刹岫云观
位于房山区南端的琉璃河镇辖区内,有一所颇具名气的琉璃河中学。在这所中学之内,残存着一座名曰岫云观的明代宫观。其实,关于“岫”字的读音,我曾经纠结过好一阵。起初,试着将其读作“又”,但查遍拼音字库(此前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五笔”输入法,但我脑子笨,就从来没学明白)却根本无法找到。于是,经高人指点,改查“秀”音,发现该字赫然在列。岫云观的前身,乃是明朝嘉靖皇帝的行宫。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好奇:如此崇奉道教的嘉靖皇帝,给世人的印象乃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怎么会把行宫建在临近涿州的琉璃河地区呢(多一句嘴,曾经的琉璃河地区,亦归涿州管辖)。
最后一位出京巡狩的明代君主,居然是”久居深宫“的嘉靖帝
其实,话还得从明代皇帝的巡狩谈起。根据人文学者邓涛的说法:
如果皇帝只是在京郊西苑、西山避暑消凉,或者去昌平谒陵,那么还不能将之视为巡狩,毕竟连京畿都没出,也谈不上什么巡视民瘼和军情。
明前期,永乐帝、宣德帝北巡,被后世视为护卫北边的需要,备受褒誉;而英宗欲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奈何落下个悲剧命运,成了蒙古人的俘虏,颜面扫地,多为后世责备。到了正德时,武宗以好巡狩出名,南巡、北巡、西巡一个也不少。
明代帝王最后一次离京巡狩是嘉靖十八年的嘉靖帝南巡。此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皆未离京出巡,最多就去了下昌平。
由此可见,迁都北京后的前三代明帝,其巡狩的范围,主要是北方地区。他们基本上不会选择在京南的琉璃河营造行宫。正德皇帝倒是有可能在琉璃河附近兴建行宫,但他生性好动,而且玩得都是大手笔。距离京城不远的琉璃河,并不是其心仪的地方。待到嘉靖帝在位时,一切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衣锦还乡的嘉靖皇帝,还是为自己的家乡父老做过一些好事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于承天府(而今的湖北省钟祥市)拜谒了明显陵(其父乃兴献王,生前封地就在钟祥,死后亦安葬于此)。他带领文武百官举行了多项礼仪活动,随后还特地给承天府官民下了一道诏书,其大意乃是:“承天是我的家乡,是我的发迹地,可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心里实在很苦啊。我很羡慕你们,毕竟还有父母在身边。乡亲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嘉靖皇帝临走时,特旨颁诏免去了承天府三年的田税。待回到京师后,嘉靖帝最终决定把蒋太后(皇帝的生身之母)之梓宫放入承天的明显陵同兴献王合葬。一次偶然的出行,竟然成就了琉璃河的一处宫观建筑群嘉靖帝的这次南巡承天,居然成为了其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巡狩。嘉靖帝不爱游山玩水,只爱修道斋醮,所以此次去罢了承天,他便再没有回过家乡。由此可知,有明一代于琉璃河地区营造行宫,实乃极为罕见的意外之举。琉璃河行宫之使用,只是为着嘉靖帝唯一一次祭陵的偶然之需。如果这个看法成立的话,岫云观的始建年代大致可以确定:至迟于明嘉靖十八年以前。从宫室到寺庙:琉璃河行宫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型就如同只使用十余天的奥运会临时场馆一样,仅作为一时之需的琉璃河行宫,不转型便意味着将要被彻底荒废。当然,其转型的过程,而今看来又是极为漫长的。其实,琉璃河行宫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被修葺过一次。为此,良乡县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与三十七年分别在这里立碑,其内容为“严禁当地民众滋扰行宫”。然据史料记载,因明朝各处行宫皆需设置兵马绿营,其所负担的俸禄和维护修缮支款支出巨大,朝廷财政负担很重。至于琉璃河行宫,其各项开支需求亦大,因此朝廷将行宫改为佛教寺院(用民间的香火钱来维持),其名称也改为恩惠寺。按照佛教寺院的规制,在其二进院内的西侧另建有鼓楼,东侧则建成钟楼。寺内各殿正中皆塑了佛像,庙里还建有藏经阁。当时的情形,于《良乡县志》(光绪十五年,1889年版)中有所记载:“恩惠寺,在燕谷店西石路旁,亦大刹也。正殿三层。殿之东厢洞房曲室,颇极幽胜。殿后有藏经阁储经,经全部系故明时内廷颁发。”曾经的恩惠寺建筑甚是宏伟,其地为南北交通之要道,商家过客如云,善男信女进香膜拜,热闹非凡。及至民国十三年(1924)的《良乡县志》中有所补充道:“清光绪年间,又经重修,金碧辉煌,较前尤为壮丽。每逢正月九日,游人毕集,士女如云。太平景象也。”只可惜,庚子国变之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随之进攻保定,待途经琉璃河时亦侵入恩惠寺。入侵者随即将恩惠寺内珍贵文物洗劫一空,还放火将恩惠寺焚烧。满清最后一年(1911年)的岫云观碑有载:“庚子之乱,毁于伏莽,几至楼舍成墟。”在清末宦官的主持下,岫云观再度经历了自庙宇至宫观的骤变待大清王朝行将结束之时,宫内四品太监李乐宾等人于宣统三年(1911年)筹资重建宫室。新造的殿宇是按照白云观的规制来仿建,且沿袭了白云观的全部道家礼节。这项工程一直持续至民国五年(1916年)。待此建筑群完成之日,其宗教功能亦由佛转道,且被正式命名为岫云观。彼时的岫云观,乃是琉璃河地区规模最为庞大的拥有五进院落之道教宫观。根据有关材料的记载:岫云观为五进三合布局,主宫殿为五进规制。其西部为御花园,东部是侧院,后侧有菜圃,四周还高大的宫墙。宫墙外是一个小广场,南面有戏楼一座。戏楼对面为内宫门,左右门房各有3间执事房。进内宫门是一座木牌楼,正面是三间大殿,左右对称各为五间配殿。其后又是正殿三间,重檐庑殿顶,筒瓦调大脊,有吻兽,前檐为旋子彩绘。后院是凉亭,凉亭两侧是回廊,回廊两侧又各有三间配殿,顺廊前行是正殿,俗称皋殿。这组京南大地上的道教建筑群,曾经被留存至20世纪50年代初。此后,除了皋殿与五进殿之外,其它殿宇皆被拆毁。
从宗教场所到中学校园,岫云观所经历的第三次沧桑巨变民国时代的岫云观内,曾办有一所义务学校,以免交学费的方式来招收学生。校内教师亦经常为当地人问诊看病,从而颇有些口碑。待新中国成立后,岫云观内还住着一些无依无靠、年老体弱的太监(据说有五位)。1954年,政府将这些太监安置在北京兴隆寺居住生活。岫云观于1951年9月被正式改建为学校,其最初的名称是“河北省良乡县初级师范学校”。随后又曾经历过几次更名,至1978年才定名为“琉璃河中学”,且被沿用至今。据知情者说,现存的五进殿之一层,当时乃是教室;而二层则为学生宿舍。而今的岫云观,已然成为琉璃河中学内的一处”静谧的角落”岫云观现仅存皋殿、五进殿及西侧的耳房等建筑,主体保存完好,青砖墙体、粗壮的巨型木柱、木梁、椽、檩、室内地面的方砖和室外的青白石台阶及所有基石均为原建筑遗存。当地文物部门将已经损坏的窗扇和门扇修缮,两座主殿屋顶的残缺部件进行补配,重修了五进殿的传统式木楼梯,同时清理周围的废墟建筑。五进殿东侧耳房已经坍塌无存,在此处曾有《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和《民国二十三年仲秋》立的两座碑刻、石碾,以及修整周边环境时挖掘出来的巨型喂马石槽一座。殿前另有百年古柏、古槐树和一株百年“文冠果”树。琉璃河中学对其院内的这些古树做了妥善的保护措施,进行围挡。新建校舍依据古建风格建造,其大部分建筑依然保持着原有风格(只有在大殿遗址所在地兴建起一座小型教学楼)。2003年,岫云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出于学校安全与疫情防控的考虑,这里已很少对外开放。

琉璃河中学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